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渊源与流变:爱尔兰文学会议”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承办,并得到南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南京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共计24位爱尔兰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并进行了发言,线上近200人同步观看了直播。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致开幕词。何成洲教授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苏州校区及全球人文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指出研究院“新文科”的办学理念与方向,同时对本次会议的主题与形式给予了高度期许。
本次会议由四场大会发言和一场研究生论坛组成。28日上午的第一场大会发言由何成洲教授主持。李维屏教授采用跨学科视角阐释了《尤利西斯》中的“共同体”跨学科表征,提出了小说中包括心理学、哲学、建筑学与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异质材料的组合,并揭示了其美学价值。殷企平教授探讨了王尔德善于运用戏仿和悖论来实现文艺作品的“唯美”与“愉悦”,以此反映了被称赞“机智”和“正确性”的王尔德对现实的浓烈关怀。王展鹏教授从北爱尔兰问题的演进出发,说明了爱尔兰文学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与文学文本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曹波教授以抗战时期三部改编自格雷戈里夫人的独幕剧《月出》的中国戏剧为例,分析了爱尔兰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为外国文学的中国化提供范例和启示。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戴从容教授主持。都岚岚教授探讨了英国爱尔兰女作家萨利·鲁尼的《正常人》中“千禧一代”亲密关系及其反映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爱尔兰政治和文化背景。陈丽教授通过对“爱尔兰现代主义”进行术语辨析及其建构与重构,指出爱尔兰现代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整体文化氛围、都市先锋诗人以及爱尔兰异质现代性等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胡强教授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爱尔兰文学研究的焦点与趋势,以此说明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内在动力。李成坚教授以疯人院的规训空间象征、规训空间的异托邦转换和外力介入封闭空间三个方面为例,探讨疯人院的空间意蕴,揭示剧作家通过言说历史、弥合创伤的愿景。
28日下午的第一场大会发言由何宁教授主持。刘燕教授从物质现代主义、表意现代主义、视觉美学等跨媒介研究视角,比较了乔伊斯与庞德的现代主义文本中对汉字图形的书写及其视觉化特质,以此阐述文本蕴含的东方元素与视觉现代性。曾桂娥教授以威廉·特雷弗《露西·高特的故事》为例,阐述了小说主人公在以大房子传统为代表的英爱冲突历史背景影响下所产生的结局后果、情感状态以及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朱玉教授聚焦谢默斯·希尼的组诗《方阵》,指出它存在的特殊诗性构筑与文思,以及诗歌所蕴含的爱尔兰性、英国性等多重特性间的变通的秩序。包慧怡教授关注爱尔兰国宝《凯尔斯书》的图像风格、文字形态与内涵,从图像学视角探讨了中世纪爱尔兰的修院文化。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都岚岚教授主持。陈瑞红教授以王尔德的故乡爱尔兰为核心,通过分析其所处的政治、文化及家庭背景,试图探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如何在爱尔兰萌发。李元教授分析了北爱尔兰剧作家大卫·爱尔兰德的《塞浦路斯大道》中的“北爱尔兰病”,考察了主人公埃里克经过北爱历史时期和创伤而产生的身份危机,以此揭示戏剧所体现的派系划分和身份政治问题。韩冰副教授以乔伊斯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探讨了小说中的父亲原型和斯蒂芬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其在不同文本中的表现及其对角色发展和叙事结构的影响。戴从容教授关注诗人希尼及其诗歌中所体现的世界文化,由此提出在希尼倡导的“双调思维”运用下,《人之链》蕴涵了人性与人类传统的双重链接。
29日上午进行的研究生论坛由韩冰副教授主持,六位发言者主要从乔伊斯研究、当代爱尔兰文学以及爱尔兰文学对经典改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并展开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部分大会发言专家和主持人也为青年学者们传授了治学经验,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最后的闭幕式环节由戴从容教授主持并进行发言致辞。她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小而精、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并对全体参会学者及会务同学表达了感谢。在此次会议中,发言者就爱尔兰文学及其中国本土化等问题进行了密切且深入的探讨,这为未来的中国爱尔兰文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来源:全球人文研究院
文字:姚珂琦
图片:全球人文研究院